日前,四方光电发布公告称,拟通过全资子公司四方光电有限公司(简称“香港四方”)作为投资路径,由香港四方在匈牙利设立四方光电(匈牙利)有限公司(简称“匈牙利四方”),通过新设立的匈牙利四方投资建设生产基地,为公司欧洲客户群体提供气体传感器的本地化生产及供货。

公告显示,此次投资项目名称为“匈牙利气体传感器生产基地”,实施地点位于匈牙利布达佩斯,投资金额不超过1亿元人民币。项目的主要内容为建设气体传感器生产工厂,资金主要用于项目中厂房购买/租赁、厂房装修、设备采购等。

据悉,四方光电拟以全资子公司香港四方100%控股的匈牙利四方作为本次气体传感器生产基地的实施主体。匈牙利四方设立后,四方光电将结合公司产能规划、下游市场需求及项目建设资金筹措等具体情况分阶段逐步建设匈牙利气体传感器生产基地。

据了解,四方光电近年来持续发力车载传感器业务,成功切入汽车传感器赛道,并保持高增长态势。2022年,四方光电车载传感器业务销售收入同比增长110.66%。此番,四方光电在匈牙利投资建设生产基地,意在打造产品海外供应能力,辐射欧洲区域大量公司客户及潜在客户。

事实上,不只是四方光电,就汽车领域而言,此前已有诸多中国企业在匈牙利进行本土布局,尤其是电动汽车领域“玩家”,这其中既包括电动汽车生产商,也包括动力电池制造商等。

就在12月22日,比亚迪宣布将在匈牙利赛格德市建设一个新能源汽车整车生产基地。该基地将分阶段建设。据英国《金融时报》消息,预计该工厂将靠近由中国和当地企业合建的贝尔格莱德-布达佩斯铁路线。

此前,长城汽车据称也在为其新欧洲汽车制造厂寻找合适的地点。而除德国外,匈牙利和捷克也在候选之列。另在去年7月,蔚来宣布将在匈牙利投资建设旗下首个海外工厂,主要用于生产为电动汽车提供电池更换服务的换电站。

电池厂商方面,今年11月,亿纬锂能董事长刘金成在第八届国际动力电池峰会上透露,亿纬锂能已在匈牙利德布勒森开工建设电池工厂。据今年5月消息,亿纬锂能将投资约10亿欧元建设该工厂,规划产能达28GWh,将为宝马New Class系列提供大型圆柱电池。

此前8月,欣旺达发布公告称,其旗下子公司欣旺达动力科技有限公司即将在匈牙利投入总金额高达约19亿元人民币的巨资,以构建首期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制造工厂。

去年9月,动力电池制造商宁德时代宣布启动匈牙利工厂项目,规划产能100GWh,将为欧洲汽车制造商生产电动汽车电芯及模组产品。今年年初,宁德时代在匈牙利第二大城市德布勒森顺利完成申请审批许可,得以在此地工业区建设电池制造厂,这里也将成为宁德时代在德国后,第二个欧洲生产基地。

除此之外,上游材料端、设备端及下游电池回收端也有多家企业在匈牙利进行了布局。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这些企业都选择了匈牙利?此前,盖世汽车CEO、资讯总编周晓莺在相关报道中提到了以下几点:

一、匈牙利政府对中国企业表达了极为友好开放的态度和高效灵活的运作方式,这在当下的欧洲并不多见。匈牙利为中国企业提供了在政策和营商环境方面的可预期性。它是欧洲第一个与中国签署“一带一路”合作谅解备忘录的国家,给予中企投资不少实质性的优惠政策。

二、除了德国和中国,匈牙利是世界上唯一一个同时拥有三大德国汽车制造商的国家,即奥迪、梅赛德斯和宝马,这是中国电池工厂迁入匈牙利的主要原因之一,可以近距离服务客户;

三、匈牙利是中欧汽车产业集群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欧地区,匈牙利拥有最大的中国社区,近年来有许多重要的中国公司选择在这里设立业务。一旦形成产业聚集,雪球就会越滚越大;

四、作为欧盟成员国的匈牙利,人员和运营成本相对较低;同时匈牙利还有很强的工业基础,特别是在商用车和工程机械方面,历史悠久。

从企业方面来看,原因确实无外乎以上几个。比亚迪在公布工厂规划之时就提到,匈牙利位于欧洲大陆心脏地带,是欧洲重要的交通枢纽,且匈牙利汽车工业发展历史悠久,拥有发达的基础设施和成熟的汽车产业基础,为比亚迪在当地建设工厂提供了良好的契机。

比亚迪欧洲首席执行官Michael Shu在今年早些时候还表示,“如果可能的话”,希望成为欧洲最大的电动汽车销售商,并在2030年底之前占据该地区十分之一的纯电动汽车销量。目前,比亚迪已经在匈牙利拥有一个公交车生产基地,但比亚迪仍希望建立一个完整成熟的汽车生产基地,来实现其在2030年底前主导欧洲电动汽车行业的雄心。

四方光电此次在公告中也指出,匈牙利是中国推进“一带一路”倡议项目建设的必经之地,地理位置优越,基础设施完善,劳动力性价比高,投资环境较好。其在匈牙利投资建设生产基地,可打造产品海外供应能力,辐射欧洲区域大量公司客户及潜在客户,有利于提升公司对欧洲客户需求的响应速度,更好地满足客户欧洲区域的订单和需求。

总之,为拓展海外市场和补齐欧洲区域产能缺口,众多中国企业选择将匈牙利作为重要的战略布局目的地。当然值得注意的是,地缘政治、建设成本、高端人才资源等方面的挑战仍然存在,相关企业还需做好多方面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