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受衍生品品种扩容、需求上升等因素的影响,部分具备实力的券商大力拓展衍生品业务。9月4日,中国证券业协会最新发布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7月末,券商跨境衍生品存量规模突破7500亿元。

当前,场外衍生品业务已成为券商服务客户、提升公司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之一。从业务规模来看,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7月末,券商场外衍生品累计新增名义本金51239.27亿元,存量名义本金规模23059.39亿元,较去年末增长10.5%。其中,收益互换存量名义本金规模9136.33亿元,较去年末增长2.05%;场外期权存量名义本金规模13923.07亿元,较去年末增长16.85%,券商场外衍生品业务发展整体较为平稳。

申万宏源相关研究显示,场外衍生品业务既可以提升证券公司资本集约化发展水平,又可与传统业务协同从而提升传统业务收益,最终有助于公司净资产收益率的提升;此外,通过场外衍生品业务与其他业务在合规前提下的协同,能推动证券公司业务升级、丰富金融市场产品类型与金融工具。

从上半年各家公司衍生品业务的开展情况来看,据记者梳理,广发证券做市及量化自营投资较好地抓住了市场波动带来的交易机会,取得了较好的收益。国信证券加速布局衍生品业务,名义本金增长比较快。东方证券的场内做市品种不断丰富,场外衍生品交易规模持续扩大。海通证券境内权益及衍生品与交易业务积极优化持仓结构,多措并举控制风险。中金公司加强境内外产品创新,实现诸多创新业务落地 ,打造定制化服务能力;持续发展跨境衍生品业务,拓展利率 、信用和外汇业务范围。

境外衍生品业务方面,今年以来券商拓展迅速,已成为衍生品业务的主要增量。截至2023年7月末,券商开展的跨境业务存量规模为9591.37亿元。其中,跨境衍生品存量规模就达到了7542.68亿元,占比达79%,较去年末增长28.49%。

对于跨境衍生品业务的布局,中信证券在半年报中表示,下半年,公司将对标国际一流投行衍生品业务,提升产品设计和交易服务能力,丰富产品线,巩固“中国资产”优势,加强国际区域布局,在中长期成为亚太地区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股票衍生品提供商。

券商衍生品业务的发展过程中,在有利于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的趋势下,也伴随着一定的风险。至此,近年来相关政策的发布也为促进衍生品市场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总体来看,券商衍生品业务的发展态势良好,但仍需注意风险,确保业务的合规性和稳健性。而压力测试作为券商重要的风险管理工具,对风险预警、防范起到重要作用。

9月5日,《证券日报》记者从券商处获悉,中国证券业协会近日向券商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做好压力测试相关工作的通知》,其中提到,从2023年度压力测试开展情况来看,各证券公司普遍建立了常态化压力测试机制,能够按照协会要求开展年度压力测试并及时报送相关情况,但还存在场外衍生品等重要业务未纳入、自设参数不严谨、触发机制触发条件不明确、风险前瞻性预测不足、压力测试结果与公司经营决策结合不紧密等问题。

对此,中国证券业协会要求,各证券公司应加强内部各类业务风险的识别和综合分析研判,将权益类及非权益类投资业务、融资融券业务、股票质押业务、场外衍生品业务等纳入常态化压力测试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