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是全市中小学生春季学期开学第一天,同济大学附属澄衷中学200余学生走进上海博物馆东馆的古代文明探索宫,在博物馆里开启“开学第一课”。这是“红途学苑·上博大思政课”迎来的第一批学校团队,就此开启“馆校合作”新模式。作为上海红色文化资源信息应用平台,红途平台携手上海博物馆,打造“博物馆里的大思政课”,围绕“双师双研”机制,把“社会思政大课堂”搬入了博物馆中。

本次活动以上博东馆古代文明探索宫为探索原点,充分利用上博东馆现有展厅资源,挖掘教育内涵,让广大青少年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厚植“大思政课”底蕴,成为提升青少年政治素养的创新手段和实践路径。

“双师”指的是中小学学科教师与博物馆专家形成“导师团”,导师团共同策划编研探索手册,手册内不仅收录了各个展项内容,还配套设计了各种趣味丰富的启发式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看博物馆。学生还没到馆,就已经拿到探索手册,出发前就做好“校内研学”准备,现场参观过程中还有红途研学师和博物馆教育专员全程陪同导览、讲解和现场授课。2小时的参观针对青少年的实际认知能力和兴趣所在设置了4个现场主题课和10余个展项互动。

古代文明探索宫是面向6-18岁青少年、中小学在校学生和亲子家庭打造的以探索式、沉浸式、互动式体验为特色的“展教结合”型探索空间。馆内设置了小小考学家、小小修复师、小小研究员、小小策展人、小小创意家、小小讲解员六个博物馆职业体验,十余个互动项目。青少年观众可以在田野考古现场挖掘文物碎片、在显微镜下鉴定文物、在古船里模拟打捞文物、“穿越”到古代参加一次文人雅集……孩子们登上了灯塔从三楼展厅来到四楼,灯塔将趣游苏河的游船、穿梭上海地标的大巴、田野考古现场、策展布展空间等等互动内容串联起来。探索宫还安排了《博物馆里的“四季”》《古人雅集剧本研学》《“长江口二号”古船揭秘》《“田野考古”模拟体验》四个现场互动教学课程。

同济大学附属澄衷中学校长姜明彦告诉记者,此次到访的是初中低年级学生,到馆之前,他们已经做好了预习。“这给学校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校外研究平台。我观察了一下,平日调皮的孩子到了这里也会变得很专注。这里的探究学习有趣、有料,有水下考古、田野考古、文物修复考古、小策展人体验设计了很多环节让学生们全神贯注。在人工智能时代,探索创新的理念要刻入学生的基因。”

上海博物馆党委书记汤世芬表示:“上博联手红途学苑,在博物馆里举办上博‘大思政课’,是一种工作机制的创新。一是学生们在教育引导员带领下在东馆学习文物知识,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品格,增强艺术修养;二是在探索宫通过沉浸式探索性的展教结合项目,理解博物馆职业,探源文明,增强文化自信,培育家国情怀。”

为适应不同年龄段学生需求,红途学苑·上博大思政课推出半天研学和全天研学两种模式。目前该项目仅对学校团队开放预约,每周三四五为接待日,周二闭馆,寒暑假和国定假暂不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