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2月,经国务院批准,湖北大冶撤县建市。时间丈量着发展的进度,也标出了攀登的高度。在砥砺求进的路上,大冶用30年时间,造就了一座迅速崛起的工业之城。
“碳”索未来 逐绿前行:传统产业华丽变身
大冶,因“冶”得名。在大冶境内,目前已探明的矿产有金、银、铜、铁、硅灰石、方解石等63种,硅灰石储量亚洲第一、世界第二。晚清时期,湖广总督张之洞创办了“汉冶萍公司”,拉开了中国近代钢铁工业的序幕。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从上个世纪末到本世纪初,大冶500多家矿山上,曾经活跃着近10万人的采矿大军。截至2006年,大冶的资源型产业经济总量占工业经济总量的80%。
当青山老去,曾经因资源而生、而兴的城市,已经风光难再。“早转早主动,迟转更被动,不转没出路”——在资源逐渐枯竭和环境约束趋紧的压力之下,转型,成为大冶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
2006年6月,大冶黄金湖会议发布了“关、停、并、转”近1000家“五小”企业;停止审批矿企,封存一批矿井,引导100亿元民间资本转向等一系列如同“壮士断腕”般的重磅举措。从此,自发进行经济转型发展路上,大冶人同舟共济。
2006年10月破壳而出的冯家山硅纤有限公司,便是大冶人改写矿产资源开发方式的印证之一。公司抛弃过去粗放型的开采方式,走上一条低碳化、高端化、智能化的全新采冶之路。
置身冯家山硅纤生产车间中控室大屏幕前,生产线一览无余。生产线上安装有高清摄像头和温控感应设备,数据实时传输,显示在大屏幕上。
硅灰石原矿石进入生产线后,全程自动化操作。从冯家山走出的硅灰石矿物纤维,成为当今世界上性能卓越、绿色环保型功能材料,过去300元每吨的原矿石价格,如今以每吨8000元的价格畅销海内外。
“劲酒虽好,可不要贪杯!”的广告语响彻大江南北。在劲牌这艘巨轮的带动下,大冶的劲鹏制盖、劲佳包装、华兴玻璃等一批配套企业纷纷技改扩能,迅猛发展,汇聚成大冶的百亿级生命健康产业集群。由大冶市迪峰公司生产的换热器,在白鹤滩水电站建设中,既解决了设备运行过热问题,又能大幅节省能源消耗,为输送巨量绿电贡献“大冶力量”。近年来,大冶以迪峰为龙头的高端智能制造产业正迅猛崛起。目前高端智能制造产业有企业128家,实现产值130亿元。
而今,大冶这座曾经的资源枯竭城市经过奋力拼搏已经成功实施逆境突围,实现了由依赖资源到超越资源的华丽转身。
逐“光”前行 驶向未来:新兴产业拔节生长
时光流转,再次踏入这片传统与创新并重的土地,“一块屏”和“一辆车”的“新兴”炉火绵延不绝,再度点亮城市之光。
近年来,我国商用显示屏行业发展迅猛。高新区的大美科技,通过模块化拼接,可以生产出各种造型、尺寸巨大的显示屏。目前,大美科技已投入450条LED封装产品线,年产400亿颗LED封装灯珠,同时投入了4条LED模组生产线,年产400万张模组,总产值近7亿元。
站在这样的“风口”,大冶抢滩布局电子信息产业,积极对接配套武汉“光芯屏端网”万亿产业集群,大力发展玻璃基板、显示模组、显示终端和电子元器件等,以晨信光电为代表的电子信息产业从无到有、飞速发展。
大美科技、信永辉电子、仕上电子等一系列电子信息企业不断推动技改创新,融圈入群,订单量日渐攀升。园区电子信息产业向着由点及链、聚链成群的态势蓬勃发展。
2021年,大冶成功引进长城汽车,以长城汽车大冶基地为引领,新能源汽车产业链正孕育成型。
“独角兽”企业融通高科,新能源电池正极材料磷酸铁锂产能攀升至全球前三;华锦智能装备生产的离合器压盘、曲轴,成功打入华为、比亚迪等产业链,成为“问界”系列新能源车供应商;立中车轮,全球第四大铝合金车轮制造企业,抢抓新能源车轻量化风口,依托大冶铝型材产业,进军宝马、长城等汽车产业链……到2026年,一个500亿级的新能源汽车产业有望诞生。
目前,大冶市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产业有企业15家,实现产值164.4亿元。
“氢”装上阵 擘画蓝图:未来产业大有可为
近年来,大冶抢抓国家布局氢能新赛道的绝佳机遇,积极谋划了“大冶市矿区绿电绿氢制储加用一体化氢能矿场综合建设”项目,涵盖光伏发电、绿电制氢、氢储运加、氢能源车辆采购与运营及数字化管理平台等氢能制储运加用全产业链生态,将新建1座绿电制氢工厂、3座综合能源站,搭建氢能产业智慧运营平台与城市氢能数字化治理体系,购置动力运输设备及建设相关配套设施。项目建成后,将吸引氢能产业链上、中、下游的优质企业落户大冶,形成千亿级氢能产业链。
2023年3月26日,金湖街道姜桥水库旁,全国首个岩穴储氢技术科研攻关项目动工,这也是湖北省第一个入选国家发改委清洁低碳氢能创新应用工程项目,更是大冶市历年来投资体量最大、向上争取中央资金额度最高、产业链条最全的绿色新能源项目。
与此同时,国家级重点项目金上——湖北plusmn;800千伏特高压直流工程大冶换流站项目也在加快推进,计划2025年12月建成运营,年发电量400亿度,相当于半个三峡电站,以大冶为圆心、200公里为半径的中三角区域,未来20年的电力需求无忧。
现如今,大冶形成了“3+2+1”产业体系,以产业之“进”支撑起工业高质量发展之“基”。(乔绮曼)